红楼梦的读后感

时间:2024-07-12 19:08:50
红楼梦的读后感通用15篇

红楼梦的读后感通用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的读后感1

奔着宝黛的爱情悲剧初读红楼,想着见识见识不同续写风格再读红楼,三读红楼本想做个公正的人,客观品评那些风流人物,却身不由己地跳过了数也数过来的主子们,被那些在主子和下人间“周旋”的丫头们吸引。

自然得从宝二爷房里的丫头说起。想要痛快的人生,不如做个晴雯,且别管她长得有多俊儿,就看她的直性子,摔扇子是她,毫不掩饰地拿袭人未来的身份开玩笑的也是她,毫不留情地赶走偷镯子的坠儿的还是她。她有一说一、想什么就说什么,或许在那个耍心机与权谋的大观园里,她并不讨喜,但她确实活得自在。吃得了“带病夜补雀金裘”的苦,说得出“早知担这个虚名,我就真的动这个心也罢”的怨,没什么情绪憋在肚子里,人生自然痛快。或许有人觉得她就是被这刀子嘴、急性子害死的,但她的委屈既然懂她的人都知道,那又算什么真正的委屈呢?

相比之下,袭人可就憋屈多了。王夫人的重视成了她的一种负担,天天劝宝玉读书,苦口婆心;想和她们一起闹吧,一是怕王夫人嗔怪,二是因为未来的身份不愿与宝玉太亲密,她稳得不得了,而谁又知道在她波澜不惊的外表下,有多少翻腾不息的苦水呢。这也是为何当她寄一切希望的宝玉一去不复返后她哭得如此死去活来的原因。但她注定不能解脱,念往日恩情,她不愿殉情贾府;想兄妹深情,她不愿自尽哥嫂家;念新配丈夫蒋玉涵的体贴,她不愿自尽蒋家。她就这样忍着,稳了一辈子,别人欣赏了一辈子,但也苦了一辈子。

如果一定要在这几个丫头中选一个,那必定要选平儿。《红楼梦》的人物是很少能轻易界定好坏的,可唯独“俏平儿”成了众人眼中公认的好人。正如宝玉所评价的“贾琏之俗、凤姐之威,她竟都能周全妥帖”,她既帮凤姐,又时不时帮帮贾琏,却谁也不依附,因为她明白,她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靠自己的广结善缘,高调做好人。无论是“俏平儿软语救贾琏”,还是“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还是虾须镯事件,她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失心意,又不乏风度,于人于己都有了好处。都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既然“关系”这个东西客观存在,那我们为什么不和它做个“君子之交”呢?虽淡如水,但能为我们的人生推波助力是硬道理。

红楼里的丫头还有很多,但既然是“梦”,又以“情”为主线,那些丫头们自然都逃不出一个“痴”字。有对主子痴的紫鹃、袭人,对公子爷痴的小红,对诗痴的香菱,更有为操守痴的金钏、鸳鸯……有痴病不打紧,关键看你痴的是什么,如果是可望可及的,那便大胆的痴吧,你愿意做晴雯便做晴雯,做平儿便做平儿,谁的人生都终是百味的,只是尝尽酸甜苦辣的顺序和余味不同而已。但若痴的东西虚无缥缈,还是醒醒吧,梦破之后,就剩下一所空宅、一块顽石而已。

红楼梦的读后感2

我最喜欢的名著是《红楼梦》,这本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了贾府的由兴到衰,更妙的是故事的开始以一个美好的神话为首,为这部古典名著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这部古典名著在华丽的文字下,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一曲《枉凝眉》唱尽了人间悲欢。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尤其是黛玉葬花更深深地打动了我,林黛玉有着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世俗之人难以理解她的心思,“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

《红楼梦》不愧是经典名著,读后让人久久不能平静,感人至深。

红楼梦的读后感3

人有一癖,只好成痴。所谓“人不可以无癖”,袁宏道说得更彻底:“真有所癖,将沈缅酣溺,性命死生以之,何暇及钱奴宧贾之事。”《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到了石呆子护扇的事,正好印证了这句话。

故事是通过平儿叙述的:“……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穷的连饭也没的吃,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二爷好容易烦了多少情,见了这个人,说之再三,把二爷请到他家里坐着,拿出这扇子略瞧了瞧。据二爷说,原是不能再有的,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因来告诉了老爷。老爷便叫买他的,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偏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老爷没法子,天天骂二爷没能为。已经许了他五百两,先兑银子后拿扇子。他只是不卖,只说:‘要扇子,先要我的命!’”石呆子舍命护扇,最终“不知是死是活”。

很明显,石呆子这个名字是杜撰的。至于寓意,我妄测了两点:其一,根据《红楼梦》取名多用谐音这一特点去推论,石呆子可能谐“实呆子”之音,说这个爱扇之人已经到了为扇子痴傻成呆的地步。有扇人在,无扇人亡,真乃呆子也!其二,“石”字在红楼梦中有着非常特别的意味,《红楼梦》另一个 ……此处隐藏10298个字……想与心爱的人在一齐罢了。她那样的孤标傲世,可又有几人懂她?人们常把女子比作花,却很少把女子比作菊花。

的确,那淡泊疏野、那孤标傲世、那顽强清高的菊,怎会和纤弱的女子联系在一齐呢?千年之前,有一个叫陶渊明的男人,把菊花的魂升华到了百花之外;千年之后,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林黛玉,用她纤纤玉手摘下了菊花沉睡千年的魂。花的魂魄和她的灵魂就这样契合在了一齐。因为她本是这样的人啊!

有人说黛玉不如宝钗稳重、宽厚,可宝钗那样老成、圆滑处世的富贵花,又怎能和林黛玉这瓣瓣傲骨的世外仙姝相提并论呢?

不禁想起爷爷的大书柜。从那里,我翻出了多少书?犹记得那四本《红楼梦》啊,浅青色的书面、老式的线装本,微微泛黄的纸,连“梦”字都还是繁体。旧旧的样貌,犹如一位在岁月里模糊了背影的女子。

然而,那金陵十二钗却活灵活现地在纸上浮动了。那么多的人物,那么多的哀伤,让我一时不禁莞尔,一时不禁落泪。在别人大叫读不下去时,我无可救药地爱上了《红楼梦》,和那个,孤傲脱俗的女子。

会忍不住想象,她在一百多年前某个睡不着的夜晚,怎样的落寞,怎样的黯然神伤。口齿噙香对月吟。无人懂。

那样的孤独无助,让人不禁隐隐地心疼。在秋后的某个午后,徘徊在满园清香中,听伶人们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偶抬头,迎风一笑,那样的林黛玉必须冷到了极点,孤到了极致,犹如一枝秋菊俯视那早已成为春泥的落红。那一刻的清香,逍遥了整个秋天,逍遥了她的一生。

想,潇湘馆那里的竹篱是否日日被黛玉那沉静悠然的喃喃细语所敲打?黛玉又是否常坐在那石上,看着书,轻念一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还是,如后人所道,潇湘妃,枉凝眉,千古红楼梦一回。还是如往常一样,不悲不喜。

或,应对那菊花,轻拢水袖,漫展柔荑,轻捻一朵菊,念道:“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到底迟。”

庭院深深,没有回答,仅有回音。

红楼梦的读后感14

谁说水中月?谁念镜中花?谁吟阆苑仙葩?谁道美玉无瑕?皆是他!他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他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将诗词之美一一呈现在我么面前,让我们体会到了其中的精髓。在四十回时,他将李商隐那首《宿骆氏即怀崔雍崔兖》中的“留得枯荷听雨声”,改为“留得残荷听雨声”,加上了自己的见解。我和妈妈捧书品味时,被他所说的吸引住了。为什么要改变一个字呢?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不由分说,我们便来到了公园。

灰蒙的天空牵着晶莹的雨滴如期而至,一滴一滴地打在残荷上,残荷像舞娘似的,跟着雨滴的节奏摇曳着,舞动着曼妙的身姿。我们刚到公园的荷花池,便看到这样一幅景象。我走到栏杆边,听着雨打残荷。“叮咚、叮咚······”这声音好似乐手弹刮着竖琴,此起彼伏。每一声,都有它独特的韵味;每一声,都有一个不同的故事;每一声,都在书写属于它们的传奇。悠扬而宁静。我们仿佛经历了这声音的洗濯,心灵变得更加澄澈。我们听着这天籁之音,谁都不愿离开,只愿留下心底那片空灵和宁静。

残荷虽然外表不再是美丽,这声音却愈加空灵。因为残荷的中心是空的,而枯荷却不是,发出的声音自然没有残荷好听,这也是为什么林黛玉不肯拔去残荷的原因吧。然而,雨打残荷,在空澈灵动之余,亦别有一番悲悲切切,听来凄婉之至。林黛玉之所以钟情至此,怕是她性情使然,也反映了悲观的人生的态度。

诗词美不但是《红楼梦》的一大特点,服饰美也是其代名词。

读到第三回时,曹雪芹写王熙凤头戴八宝攒珠髻,绾朝阳五凤挂珠钗。我疑惑起来:什么是珠髻?什么是珠钗?我们便上网搜索资料。突然,我看见了一幅仕女图,妈妈指着仕女图中的头饰说:“溥柔,这上面的是珠髻,下面的是珠钗。”只见图中的珠髻和珠钗上都镶满着宝石,闪着熠熠的光,精美极了。我对古代人民不禁肃然起敬,他们居然能用手工就做出一个巧夺天工的精美饰品,这些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为了更加理解《红楼梦》,我还看了87年电视剧版《红楼梦》,真实地还原了《红楼梦》中的每一个场景。诗词美、服饰美都得到了传神的诠释,富丽堂皇。

古代文化的魅力,古代风俗的美丽深深感染了我。诗词之美、人物之美、服饰之美,建筑之美无不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渐渐地,我成了一个“红粉”。我每次捧起《红楼梦》都有新的体会,新的领悟,新的收获。

《红楼梦》,已经成为我们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不可复制的经典。

红楼梦的读后感15

高尔基曾经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扑在面包上一样。”书就是我的朋友,为我们铺好前程。今天,我推荐的好书就是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是一定要读的中国经典小说,是中国古代经筛选而留传下来的。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只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在阳光明媚的一个午后,我读着《红楼梦》阳光透过玻璃窗,撒在我身上,很温馨。

“俗话说:“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之巨著,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本书讲的是在清朝的时候,有两个开国名将,他们就像亲兄弟,一个封为宁国公,一个封为荣国公。我走进那个故事,还是上古时代,一个神仙和一株仙草的缘分开始的时代,那么偶然也那么必然。你给我一滴雨露的滋润,我还你一生的柔情,还把一生的泪都赠予你。这不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么简单了。

“丢弃了不离不弃的黄金锁,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好一个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梦》,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凄凉,总之,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

我在书中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花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儿女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一位妙龄少女,花开花落也能牵动她的一颦一笑,温柔美丽,却体弱多病,善解人意,郁闷而多愁善感。她就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林黛玉。

黛玉的人生是极不幸的,幼年丧母。她还小,楚楚可怜的模样使人心疼。当她的父亲离开她的时候,她的心就像上了一道枷锁,紧紧的将所有人都隔在心中。她有能让“落花满鸟惊飞”的美貌,比传统美女的沉鱼落雁更富有情韵。曹雪芹在西施、飞燕等古代美女的基础上,赋予她“绛珠仙子”的神话,使她古往今来之秀美,集仙界凡间之灵慧。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黛玉的眼泪在死之前都快流干了,也未能把上辈子的恩报完吧......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可谓全身标志,似胜天上的仙子。林黛玉全身上下都是美的化身。也是女性中的典范,她为金陵十二钗之首,王熙凤与贾宝玉初见她,一个称她为天下独有的标志人物,一个说是神仙的妹妹,所见之人几乎都赞不绝口。林黛玉一代才女,一代天骄,一个活灵活现的剧中人物她就这样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在我心中。

《红楼梦的读后感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