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4-07-12 19:03:39
傅雷家书读后感(13篇)

傅雷家书读后感(13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似乎提起家书,我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这两句古诗。从古至今,书信一直沟通交流和维系感情最重要的方式,即使在通信技术极其发达的今天,书信的厚重和情感仍然无法被替代。

在“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傅雷的文字中,我可以看到傅雷和夫人朱梅馥对两个孩子傅聪、傅敏深深的爱和呕心沥血。傅雷对傅聪的教育更体现出家庭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傅聪在机遇巧合下来到波兰进行钢琴的深入学习,1953年他曾于罗马尼亚演奏斯克里亚宾的作品,苏联的青年钢琴选手们都为之感动的流下眼泪,也曾被波兰的教授们认为“富有肖邦的灵魂”,甚至会说他是“一个中国籍贯的波兰人”。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他镂刻细节的手腕,不是使我们想起中国册页上的画吗?”傅聪在音乐上的造诣与其父从小的教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关。“他按照父亲的规定,每天上午下午,几小时几小时的练习弹琴,有时弹得十分困倦,手指酸痛,也不敢松弛一下,只好勉勉强强地弹下去。但有时却弹出了神,心头不知道来了什么灵感,忽然离开琴谱,奏出自己的调子来。在楼上工作的父亲,从琴声中觉察异样,从楼梯上轻轻下来。傅聪见父亲来了,吓得什么似的,连忙又回到琴谱上去。但这一次傅雷并不是来制止的,他叫孩子重复弹奏原来的自度曲,听了一遍,又听一遍,并亲自用空白五线谱,把曲调记录下来。说这是一曲很好的创作,还特地给起了一个题目,叫做《春天》。”这种教育模式不是填鸭式,更不是呵斥式,而是互相平等的沟通式。

傅雷在人生道路上对其孩子的教诲,让人仿佛能透过书信看到他伏案写信时的场景,虽爱子心切,但严父亦良友。“以后要多注意,坚持真理的时候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要做到越有理由,态度越随和。坚持真理原是一件艰巨的斗争,也是教育工作,需要好的方法,还有是耐性。万万不能动火,令人误会。”儿子傅聪和人微小的争执,就让他担心和思索,多次叮嘱儿子要谦恭礼让,要虚怀若谷,得理也要饶人。

做事贵在坚持。“热情是一朵美丽的火花,美则美矣,无奈不能持久。”傅雷先生的这句话点醒了我。回想起我经历的人生,纵然正青春,也有过不少“冲动”,过后悔之不已。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曾指出“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这也教导我们要学会沉淀,不能只是昙花一现的火花,而要经得起千锤百炼。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人生起起伏伏,困难和挫折再多都是我们的人生,都只属于我们,勇敢去拼搏,一切仍未尘埃落定,追求无愧于心,无愧于自己。

傅雷先生一直教导他的孩子“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我深以为然。尽管这是别人的家庭和教育方式。我想我们应该从中得到点什么,体味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芬芳。

“悠悠岁月,茫茫大海,这些长时期,在遥遥数万里的两地之间,把父子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就是现在这部经过整理、编辑集起来的《傅雷家书》。” 楼适夷在序中的这番话让我更加体会到父爱如山和体贴入微,也让我想起我的家人,尽管在现在的时代,书信已是稀罕物件,离我们的生活渐渐远去,但不会改变的是那滚烫炽热的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游乐每相亲。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

读书是人类特有的权利。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傅雷家书,让我深有感触。每个人都有体会过父母的慈祥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另一番感受,那是一封封家书,就像一次次的谈心,接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巧的孩子遨游在书海中,聆听着,用心铭记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傅雷家书》是傅雷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指导。那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在信中傅雷强调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还现身说法教导傅雷做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遇到挫折不气馁,获得大奖不骄傲,要爱国和爱民族,要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也对自己儿子在生活中的问题 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言溢于表,是我一读心里深受触动。

傅雷的文学造诣很深,其中有几段文字让我记忆深刻: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傅雷用比喻句从侧面告诉他儿子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内心平静,情绪稳定,不骄不躁。也让我明白了一个人遇到挫折,控制情绪很重要,把握分寸才不至于收到伤害。他们之间感人肺腑的家书、感情深深地感动了我,也让我对亲情倍感珍惜。

傅雷家书里父子之情,深受感动,这也让我想到我与父亲的父女之情。我的父亲是一位严父,从小对我很严格,他对我的爱不像母亲那般温暖,却是在最需要的时候给我最大的依靠。父亲如大山,深沉,让人有安全感。记得那次,我外出参加一个作文比赛,第一次出远门,心里很忐忑,母亲一直安慰我不要慌张并把我送到车站。可是我还是很紧张,快要哭出来了。没想到,父亲转身离开,我以为她看不惯我的娇气,走了。心里很气他,眼泪哗啦留下来。没想到过了一会儿,父亲出现了,手里挥着火车票,说:“没事,我陪你去!”那一句我陪你去给我一股强大的力量,让我的心的到平稳,也让我明白,人生的路总要学会自己走,就算有困难,转身就有父亲站在那,有什么可怕的。父亲牵着我的手上车,掌心传来的温暖让我信心倍加。在作文比赛中,我也获得了好的成绩。父亲不善于表达,可他用行动给我树立帮让,让我在每一次困难中学会独立自主的完成,并相信自己。虽然父亲没有像傅雷先生那样给我写家书,但他每一次在电话中的教诲也给我带来很多的启示,让我不断的成长。

人生短暂而漫长的征途上,给你快乐的也许是你的朋友,让你美丽的也许是你的爱人,令你充实的也许是你的事业,但是,使你温暖的必定是你的母亲或者是父亲。他们用他们的手背为你阻挡他们力所能及的所有风霜,也用他们的手心为你释放绵绵不断的温暖的阳光。他们是永远的阳光地带,竭尽全力教你如何做人、如何走好人生之路。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沉寂的深夜。

昏暗的书房里隐隐亮着一丝光亮,两鬓斑白的傅雷老先生仍不减精神矍铄,伏于案前,暇有所思,提笔写下一封长信,于喧嚣的岁月中,给那在异国漂流的儿子学术上的鞭策和精神上的勇气。那 ……此处隐藏10813个字……/p>

人生的道路还有非常长非常长,要学的东西还有非常多非常多,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所看到的,更要去了解、去探究、去挖掘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在我看来,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在不断学习与深造的过程,要把握当下,珍惜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大部分都是在校的学习时间,虽然非常苦,但是书本上的知识绝对不足以让我们开阔眼界,有时间的时候,还是应该多读课外书,去充实自己。只有这样,生活才会更有乐趣,人生才能更有意义。

自己走进书本吧,主动去探索知识,让未知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财富。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2

家书是什么?字典的解释很简短:“家庭成员写的书信。”但是透过一封封傅雷的家书,我却看到了蕴含其中的无限亲情。

书中的父子,就像两个朋友一样,通过书信的方式互相切磋自己对艺术的见解。信中有对过去教子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子进步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党和国家建设及运动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儿子生活的嘘问和关心。

傅雷在给儿子的信中这样写道:“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单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短短的四句话,就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从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六年六月,累计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从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直到艺术,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父亲教子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傅雷家书的内涵,需要我更用心,用心去感受,去贴近一颗绘满了绚丽色彩但依旧渴望画笔的心,去感受一个父亲的谆谆教诲和无微不至的爱。

人的生命总是局限的,漫漫长路终有尽头。然而教育和艺术却是无穷无尽的,能量和智慧需要不断地为下一代灌输,才能让其延续。作为一名严谨的学者,傅雷先生对于傅聪的爱总是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没有任何的溺爱和娇宠。但对儿子的思念和爱却是压抑不住的,它总是随着笔尖在不经意间流泻出来。

“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从今以后,一辈子记住这一点。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待!……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非克服不可。”

孩子行走在路上,父母就是引路人,带领着孩子往着正确的方向行进;孩子扬帆远航,父母就是灯塔,让孩子的前方充满光明;孩子在迷茫的深山中探险,父母就是指南针,为孩子指明一条智慧的路。父亲的话语通过书信传来,如精神养料一般,使傅雷在海外依旧感受得到父亲对自己的殷切期盼和教导鞭策。这些正是他努力面对生活中困境的勇气和力量来源。他学会了在面对挫折时,敢于正视现实,变得越来越坚强。同时明白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意气用事都是不对的,要控制住自己的感情,理智分析,彻底感悟。

傅聪动身赴波留学后,母亲在给他的回信中这样写道:“你临走前七日发的信,到十日下午才收到,那几天我们左等右等老不见你来信,焦急万分,究竟怎么回事?走了没有?终于信来了,一块石头落了地。原来你是一个人走的,旅途的寂寞,这种滋味我也想象得出来。”相隔千里的他们,思念依旧牢牢地悬着不肯落下。此时,也只有母亲才能够补偿父亲角色里所缺失的温暖的颜色。但不论如何,父母都永远是坚实的岸,始终用平静的怀抱,等待着归航的船。

书信仿佛是一座无形的桥梁,建立在傅聪与家人之间,让傅聪时时刻刻铭记着父亲的教诲,永不忘怀祖国的恩情。

家书是什么?是爱的传递,心的沟通。这些如细流般温润人心的句句话语,不只是一般父母意义上的唠叨,更是向儿子吐露的琐碎的爱。翻动着书本,我的心也渐渐被暖流灌注。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3

世界上有种神奇的力量,那就就是爱。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因为有了爱世界才会更美好。而父母对我们的爱尤为重要。

《傅雷家书》就是我最为欣赏的一本书。傅雷写给儿子的不仅仅就是家书,而就是一个个人生哲理。他对傅聪的人生之路起了很大的作用。傅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懂得了爱,以实际行动回报了父母,这使我非常的感动。

这本书主要就是傅雷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他叫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积极的引导。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而且他敢于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他无疑就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当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太大或者父母对孩子溺爱时都会产生一种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因素,只有想傅雷那样积极与孩子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找出问题,才能成为一名理智父母。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者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的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大家,无形中就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

这就是傅雷在给儿子家书中的一段话。在《傅雷家书》中我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教诲,字里行间,流露出傅雷对傅聪强烈的父爱。这种爱使人震撼,使我对傅雷爱子教子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对儿子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用音乐译注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胀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精力,在对祖国社会人类尽自己的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就是抓紧时间”,“最就是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和性情”。我觉得就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说道这里,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然不就是像傅雷那样的伟人但就是他们给我的爱却并不比傅雷给傅聪的爱要少,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为我考虑,他们虽然不能讲出许许多多为人处事的大道理来,但就是,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就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

父爱如山,雄伟壮观,母爱如水,柔情万里。我们应当理解父母并加强自身素质,逐步与父母建立友好关系,让他们理解你,做一个称职的孩子。

书中时时给人深刻的教诲,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仅如此,从书中我还感到家长的用心良苦和他们给予我们的崇高的爱,正如傅雷在书中对儿子说:“孩子,我从里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必你从我这得到的少。尤其就是最近三年,你不知我对人生多增了几分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会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所以《傅雷家书》拉近了父母与我们的距离,让我们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亲情溢于言表,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和启迪。

《傅雷家书读后感(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