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汇编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初看《明朝那些事》是在大二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拥有了这本书,当时并不知道这本书在史书界已经掀起了一阵热潮,于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开始了与一段历史的邂逅。
出乎意外的,这段历史并不像想象中的枯燥晦涩,在作者笔下,大明朝的那些往事仿佛被重新赋予了生命,鲜活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身世讲起,他如何一步步走上起义的道路,如何运筹帷幄、决战群雄,登上皇位后又是如何排除异己,力保大明江山……在这条主线的牵引下,与之有关的人物逐一登场亮相,权臣或隐士,忠贞或奸佞,那些过往都在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让后世的我们或惺惺相惜,或扼腕感叹。
合上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精彩!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独特风格:诙谐的语言,客观的评价,丰富的背景介绍和心理描写,让那些距离我们数百年的历史人物如此血肉丰满的出现在我们眼前,透过作者的视线,我们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看到昏暗烛光下的朱元璋在紧缩眉头,听到黑暗中的馋臣在窃窃私语,一转身,声声震耳欲聋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便从那座宏伟遥远的朝堂上远远传来……于是,我们一路跟随作者的脚步,直面大明朝三百年的兴衰荣辱。
作者说,他从小就喜欢读历史,但很多史书艰深晦涩,没有一定的史学积淀很难读懂,这也就造成了很多当代人对历史缺乏兴趣,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写一本所有人都能看的懂的历史书,他是这么想的,也真的做到了。整本书引经据典,一气呵成,虽采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增加其可读性,但所有的故事都有理有据,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和喜爱。书中作者总是简明客观的对人物进行评价,不带任何个人色彩,让每个人读完之后都有一段自己心目中的明朝历史,或爱或憎,或喜或悲,那些往事虽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但却永存于后世的心中,对于那些古人,是否也是一种欣慰。
好书就是能让人看完之后,回味良久,在微暗的灯光下看完这本书,重重的呼一口气,把自己从那段历史中拉回现实,可目光望向窗外无尽的夜幕时,怎的又仿佛听到了那段历史的低低咏唱。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这样的好文章,多一字是狗尾续貂,少一字又言犹未尽。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底气,作者不露庐山真面目,没有借助任何名号,学历光环效应,却能仅以文字的魅力脱颖而出。不仅如此,有人说当年明月的文章以通俗的小说方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机器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讲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并将继续讲述至明末的276年历史。以上几点是很多很多写历史的作家所做不到的。这就是我佩服当年明月的原因!
第一部中写的是朱元璋生于乱世当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没有背景,没有依靠,没有后台。他的一切都是他自己努力争取得来的。他历经千辛万苦,一次次的从死神的魔掌中挣脱,一次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后继续战斗,一直坚持着。在当时,最优秀的统帅非朱元璋莫属。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但朱允炆上台就要削潘。后燕王朱棣以倩难之役的名义夺位。
在这本书中,我最佩服的人就是铁铉。他不过是一个书生,可是在面对朱棣的起义下,.
唯有他没有退缩,他前往了前线,找到了那些伤兵,逃兵,并带领着他们与朱棣展开了抗衡,正是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书生,让朱棣吃了不少苦头。看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就是这么普通的书生,就可以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这说明他怀有多大的爱国情怀啊!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专制夺权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将领,还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读完了这本书,回过头来想想,才发现自己从书中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残杀、父子反目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吗?
我读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们做人不能太贪婪,虽然这是人的本性,但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本性,不要在生活中和朋友因一点小小的利益就吵架、或跟那人绝交等,而应该要宽容忍让,因为退一步海阔天空!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最近在读史书,《明朝的那些事儿》曾在网络红红火火,这两天在看朱元璋卷。作者的写法,其实我并不是很感冒,阅读的感觉像是鸡肋。对人物只能有个骨架,并不丰满。为了恶补一下自己的历史知识,所以也就读了下去。
读罢,感触良多,结合最近读的《曾国潘》,真正明白伴君如伴虎。朱重八——朱元璋,幼年放牛,少年做和尚,后时势造英雄当上了皇帝!最记得朱元璋的名言——要么不做,做了就做绝!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福!称帝后的朱元璋把建明的功臣一一剃了头,名将——刘基、李善长、蓝玉等一一都在他的屠刀下丧命;胡惟庸案牵连上万人,一一杀尽;空印案牵连上三万官员,一律杀无赦;官不论多少一律杀无赦。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真正在明朝,当官成了高危职业。官员们每天上朝,都要在家门口举行仪式,抱抱妻儿,交待后事,然后诀别而去,散朝的时候,家人在门口等着,如果看到活人回家,就会庆祝一番——今天又多活了一回!恐怖!悲哀!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建立了完备的法律——《大明律》及《大诰》,《大诰》属判例法。为普及法律知识,朱元璋确实花了一番心思,规定如果犯罪之人,如果家中有《大诰》此书,则罪轻一等,如果则罪重一等,如此家中人人放一本,以防身。为防官员,他设立锦衣卫。锦衣卫有特殊的权力,只效忠于朱元璋一人,逮捕人不受任何阻拦,重权在握,大臣家中一旦出现锦衣卫,就意味着一去不复返!
朱元璋为稳固帝业,肃清了周边的一切威胁,滥杀了无数无辜,也可以说滥杀了无数社会的精英。社会底层的农民也许是最远离官场是非,分得了田地,因此认真耕作起来,因此渐渐农业出现了繁荣之景!
记得罗杰斯给女儿的箴言:多学习历史,因为历史会重演!朱元璋从一个寒门子弟成就霸业,最后把一路成就他霸业的功臣一一铲除,这样的历史在中国真的一再重演!人性,可怕可怕!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4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吸取古人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不重蹈历史的覆辙!我也喜欢读史书。去年从学校图书馆借阅《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时,由于抢手,基本没按顺序读;今年暑假特意买了一套让女儿读,为了激励她,我又重温了一遍。明朝那三百年历史,在当年明月的笔下,历史很严肃,很深刻,深刻到人性;语言很幽默,很精彩,精彩的让人感叹历史书 ……此处隐藏6341个字……过这样一句话“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我觉得这句话特别霸气,但是还要有能力和资本说出这句话,在后来他也的确有了这个能力和资本。看完朱元璋的故事后,也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既然朱元璋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都能登上皇位,赢得了天下,那么我们现在在这么安定的情况下又有什么资格不去努力呢?
不得不说朱元璋有他自己的野心,如果说他没有这份野心,也不一定能够造就现在的他。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学习就像是夺取皇位一样,皇位就是第一名,只有第一名才能登上那个宝座,其他人只能不甘心的看着,却又无能为力。
所以在平时的时候我们就要认真学习,这样才能在考试的时候发挥出一个理想的成绩,而现在我们也和朱元璋一样,每个人都盯着那个宝座,稍有懈怠就会被人抢走。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时候也要掌握好学习方法,有效的学到有用的东西,不过现在我们却不知道有什么方法是适合我们自己的,但是如果你想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又能提高自己成绩的方法话,就来我们思考乐吧,思考乐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3最近我开始阅读一本书,它既不是某位名家的名著,也不是某位大作家的散文集,更不是哪些哪些没有阅读意义的闲散文字,而是作家“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拿《明朝那些事儿》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对比,我觉得前者是更胜一筹的。《明朝那些事儿》的内容不像历史书那样死板,它可以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叙述一件事,也可以用现代的流行词来形容一个人,也会时常变化着花样逗乐读者。但它的严谨性与真实性却丝毫不亚于教科书:它引用了很多史书上面的原文,再一一详细地解释。有时作者为了真实地还原人物所处的场景,还自费去场景实地考察,用来更好地还原场景,得到更高的可信度。
《明朝的那些事儿》记录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轶事。最让我感到有意思的是明末叛将的名称。当时中原闹天灾,朝廷又没有过多的银子来救济灾民,灾民迫于生计,造反了。造反的首领是需要一个称谓以示区别的。可灾民们没什么文化,于是他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将领们起了很多搞笑的称谓。有叫“逼上路”的,有叫“鞋底光”的,“一块云”的,“三只手”的,也有叫“薛仁贵”“曹操”的。你说有趣不?
书中对历史人物的小事记述,以小见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海瑞买肉。海瑞一生清廉,只靠朝廷的俸禄吃饭,拒绝任何外来收入,所以海瑞家里并没有什么多余的钱,为了减少支出,海瑞一家老小都去干活,辛勤劳作,从来不买外面的东西。有一次海瑞母亲过生日,海瑞实在没有什么好东西给老人家祝寿,就去街上买了二斤肉。没想到,这一举动竟然惊动了全城,到处都有人在议论这件事情“海县令今天竟然买肉了!”海瑞买二斤肉就引起这么大反映,他的清廉可见一斑了。
《明朝那些事儿》销量过五百万册,为三十年来最畅销的史学读本,这并不是偶然的。它以它独特的风格记录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人物和事件,把原来我们陌生的人物带到我们面前,使哪些真正伟大的人不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同时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和语言直观地展现历史,深度解剖历史,以幽默的语言逗乐读者,给读者真正的阅读乐趣和使人们记住明这个朝代。这些,才是这本书真正的意义所在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4史书读的不多,数来数去也就那寥寥几本,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读过的最有趣味性的一本。
这和我的心态也密不可分,对于史书我总是带着一种功利性去读,恨不得吧所有内容都记住,为了考试而读书。而史书总是一丝不苟,严肃的,读来读去虽说不会枯燥无味,但也很难做到乐在其中。
久仰《明朝那些事儿》大名,对于同学口中一致好评的史书,不免对此书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印证那句“历史本来很精彩”。
花了不短的时间读完7本书,心中感慨万千。历史是一个舞台,当年明月用一种近乎调侃的语气为我们描述了一场又一场沙场驰骋、指点江山之豪气,勾心斗角、奸臣当道之黑暗,成千上万个人们在这个舞台上出演过,有的人在历史的舞台上大放光彩,施展才华造福百姓;有的人却是怀才不遇,穷酸落魄流落民间;有的人勾心斗角,终于位极人臣。但不论是主角也好,士兵甲、炮灰乙、流氓丙、土匪丁也好,他们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历史的舞台剧,在他们的推动下一幕又一幕向前推进。
要说读后的感受,真不知如何写起。读完书,更多的可能是惋惜吧。想当年,明朝国富民强,明朝舰队之足迹遍布东南亚,盛世的出现让明朝不断强大,可所谓物极必反,明朝终是没有逃过一个灭亡。
当时学历史的时候,对一些考试可能出现的活题进行复习时,就想过一个问题:为何天下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呢?看完明朝的历史,我终于明白了。以我的理解,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英雄人物脱颖而出,不再是碌碌平庸之辈,而他们在各种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不断变得更强大;国家亦是如此,最终,经过不断地战争,终于有一个强国,取得了桂冠,一统各国,然后战火销声匿迹,虽有小打小闹,但无伤大雅。过了几任皇帝,世袭制的弊端就出来了:总有那么几个皇帝如同纣王、隋炀帝一样暴政,接着,农民起义、朝廷内斗、边境叛乱纷纷而起,又成为了一个乱世。历史,就是一个圈。
对于书中的内容,不再多做评价,我只想高呼一声:历史原来是很精彩的呀,然后钻入题山题海中,寻找考历史的精彩之处。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合上书本,我还沉浸在书中《明朝那些事儿》的内容中,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从小学起,我就非常喜欢历史,经常看一些历史故事和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但是小学没有历史这一门课,等到初中终于有这门课了。不过,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像我一样喜欢历史,总是有同学说:历史枯燥无味是老古董,我总是想反驳他们,可总是没有充足的理由,因为大部分史书都是很无聊、枯燥的。但是暑假的一个偶然的机会,终于让我找到可以反驳那些认为历史无聊的人的理由了。
暑假里我迷上了一本书,叫做《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用足够有趣的笔法还原了600年前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并继续讲述了至明末的276年的历史。
这本书里的语言,生动有趣和别的史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个人物作者都用了独特的描写手法,使我们看了意犹味尽。不像某史书对人物的介绍只有寥寥几十个字,此书仅以文字的魅力就能让无数人沉溺其中,使千万人趋之若鹜。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些精彩的片段。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本后面介绍了明朝经历了“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了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毁于一旦,“仁宣之治”的资本全部赔光。每看到这里,我都为明朝的损失而痛心,军队全军覆灭,都城空虚,人心惶惶,投降逃跑言论甚嚣尘上,甚至连皇帝都被抓走了。不过关键时刻著名的忠臣于谦力挽狂澜取得了胜利。于谦这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个片断告诉我们:英雄是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者,也复原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历史本身很精彩,因为它能使我们了解几百甚至几千年前的人的生活,能让我们总结出前人的经验,教训,能使我们学到许多做人为官的道理。中国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