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1 教材解读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沉和浮》单元的第一课。在水中,木头是浮的,石头是沉的;泡沫塑料是浮的,铁块是沉的……沉和浮是学生们都曾亲眼见过的十分熟悉的现象。所以,学生对于“沉和浮”有感性认识,但同时,对于“沉和浮”他们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在水中,木头是浮的,木头做的船也是浮;在水中,钢铁是沉的,但钢铁做的船却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系呢?……在这里主要涉及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内容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中具体展开观察研究活动。
学生们观察研究物体沉浮的活动,从小纸片、小铁盖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开始。因判别小纸片、小铁盖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出现矛盾,引出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问题。这里,需要选择一种沉浮结果不容易产生分歧的观察方法,然后用这种方法来观察各种物体的沉浮状况,这是后续研究活动的基础。
物体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会试着做出一些解释或推测: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和物体的大小有关……这里,学生头脑中的轻重、大小概念,是生活中的模糊概念,所以他们这种推测与实际的观察结果肯定会发生矛盾。当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时,恰恰是我们教学的最佳时机。
设计理念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在探究学习中,教师通过材料的选取和组合以及交给学生时的次序,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为了使材料的结构更清楚,让孩子们更容易看出其结构,学具的发放有时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在研究“沉浮和大小、轻重”的关系时,因为每组材料之间都有极强的先后逻辑顺序,因此材料就必须分阶段发放。从而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中,随着探究活动不断深入,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主动地发展和有效地推进,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观察、研究物体的沉浮现象和发现物体沉浮与各因素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推测——发现——否定——再推测——再发现——再否定——再推测”的科学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鼓励学生能从实验现象和已有的经验的冲突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大胆猜测,以及想办法验证猜测,得出结论。
重点难点:探求导致物体沉或浮的几个因素。
材料准备:铁盖、水槽、泡沫塑料、胡萝卜、橡皮、回形针、牙签、蜡烛头、石头、橡皮塞、同样大小但不同重量的球、同样重量但不同大小的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引题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现象:在水中,木头是浮的,木头做的船也是浮;在水中,钢铁是沉的,但钢铁做的船却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这些现象有没有引起过你的思考呢?
你想到了什么?有没有什么问题值得我们研究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考虑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科学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他们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因此科学探究的内容要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以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因而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贴近生活,并指向学习内容。]
二、初步感知沉浮
1、出示铁盖
把铁盖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学生猜测)
2、教师演示两种方法,观察是沉还是浮
①把铁盖放在水面。(浮)
②把铁盖放入水底。(沉)
为什么同一个铁盖放在水中会出现沉和浮两种情况?
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出现不同的现象。
3、选择方法
你认为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用哪种方法比较好?
(用铁盖引出不同的方法可以出现不同的现象。学生猜测铁盖在水中是沉的,教师先演示是浮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演示是沉的,让学生引起思考: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现象,与原先的判断铁盖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出现了矛盾,引出观察物体沉浮的两种方法,同时,需要选择一种不容易产生分歧的观察,从而为本课的后续活动作好铺垫。)
三、探究活动一(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认识各种材料并猜测沉浮
请你猜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说你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猜测把物体分为三类:
①可能沉的 ②可能浮的 ③推测结果有争议的
2、验证
学生实验
你的推测结果正确吗?
3、交流
你是根据什么来推测这些物体是沉还是浮的?
4、猜测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有关?
(观察泡沫塑料、胡萝卜等物体,学生开始猜测,这些材料有的会沉,有的会浮。通过实验发现有些物体猜测错误,让学生模模糊糊意识到物体的沉浮可能与大小和轻重有关,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埋下伏笔。)
四、探究活动二(探究物体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1、根据前面学生的猜测把物体沉浮可能的因素分为两类:
①可能与大小有关 ②可能与轻重有关
2、比较:泡沫塑料与回形针
你们认为物体沉浮可能与大小有关,大的物体容易沉,小的物体容易浮,那为什么泡沫塑料大,反而浮,回形针小反而沉?这是为什么?
你觉得它们之间可以比较吗?为什么?
3、讨论:你认为怎么样的物体才可以比较?
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材料来研究物体是沉还是浮?
4、交流选择材料。
(通过两组对比实验,使学生意识到物体的沉浮好像与大小和轻重没有关系,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从而产生了矛盾和疑问。在进一步的讨论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矛盾开始步步深入,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因此自然而然引出了关于可比性和选择材料的讨论,进入下一环节的探究活动。)
5、研究物体的沉浮是否与轻重有关
出示一组材料: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4个球(这里有四个大小相同的球)。
比较轻重:用天平称一下4个球,比较轻重。
猜测:把它们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验证:学生分组实验,把4个球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此处隐藏3153个字……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略。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5课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物体沉浮的现象。
2、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观察法、实验法等。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份: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泡沫塑料、回形针、牙签、橡皮块、胡萝卜、蜡烛头等;5个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物体;5个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
教师准备上述材料一份,教学课件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感知水的浮力。
师:一群小朋友在空地上踢球,一不小心,皮球掉到空地边一个又窄又深的枯井里(边讲边出示量筒里装乒乓球的模拟装置或者大屏幕出示一幅生动的图),无论怎样都取不出来,同学们能用一个巧妙的方法帮助他们取出皮球吗?
师:刚才()同学巧妙利用了水的浮力来替解决了难题,真是太感谢了。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水中沉或浮的问题。相信同学们能够突破难关,很好地掌握它。
板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探究科学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
出示: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
师:请小组长拿出一号盒子,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物体?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请各小组试一试,时间是三分钟。
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1、选择科学的观察方法。
师:我们在观察啤酒瓶盖是沉还是浮时,观察方法不一样,观察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同学们观察时要选择一种科学方法,如在观察啤酒瓶盖沉浮的时候,我们用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
(1)把物体放在水面,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
(2)把物体放在水底,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在接下来的实验中有个约定,我们采取第二种方法来观察。
2、选择不会影响观察结果的物体。
师:我们在观察一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最好是选择不会影响我们观察结果的物体。
三、小组合作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出示:泡沫塑料、回形针、牙签、橡皮块、胡萝卜、蜡烛、螺丝帽、木块等。
四、探究物体沉或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的关系。
1、讨论设计实验
师: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轻重,体积大小有没有关系呢?各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们的想法。现在开始。
2、小组交流
3、验证
4、观看录象,得出结论:
(1)重量相同,物体越大就上浮,物体越小就下沉。
(2)大小一样,物体越重就下沉,物体越轻就上浮。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我们今天研究了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你们知道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沉和浮?举个例子来说一说。
板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浮沉。
轻重?重量相同:大小。
大小?大小相同: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