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乐的动物》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快乐的动物》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快乐的动物》教案1活动背景:
喜欢小动物似乎是每一位孩子的天性。小朋友对小动物浓厚的兴趣,促使我们开展了以“可爱的小动物”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创造了让幼儿直接感知和体验的机会,使幼儿对动物的情感和了解逐步加深,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在已有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想进一步表现自己对小动物喜爱之情的愿望。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各种小动物的特征,并运用各种材料将自己打扮成各种小动物。
2、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大胆创造和表现,充分展现自我,感受做中玩,玩中乐的愉悦。
3、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同伴间合作互助,相互交流,体验游戏的快乐。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1、通过教室内的环境布置、父母提供的参观条件,幼儿积累了有关常见小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材料:广告纸、旧衣服、包装纸、雨披、树枝、吸管、无用的长布、雪碧瓶的盖子、软泡、果冻壳、毛线、一次性杯子、头箍、蛋糕盒、发夹、羊角球、独木桥等;工具:剪刀、透明胶、双面胶、强力胶。
3、环境:宽敞的活动室。
4、磁带《快乐的动物园》,录音机。
活动过程:
1、讨论孩子们心目中“可爱的小动物”。
由于我们在前一阶段进行了相关的主题活动,所以幼儿对小动物的印象极深。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2、引导幼儿回想、讨论各种小动物的特征,试想自己变成什么。
活动中幼儿纷纷发表意见大胆地畅所欲言。
如:路路想要变成一只可爱的小山羊;思思想变换成一头小猪;欣欣渴望自己成为一个惹人喜欢的小花猫……
3、幼儿自主选择各种各样材料,装扮自己。
4、幼儿互相合作,互相帮助,教师以合作者、参与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制作,为他们出谋划策。
5、对于同伴的装扮,进行彼此评价、相互欣赏。
6、布置运动会比赛场地,并介绍游戏规则。
幼儿分4组比赛,每组从第一位幼儿开始(即坐在羊角球上),高兴地跳起来,手握紧手把向前跳动,穿越“山洞”,走过独木桥,拿到水果后,按原路返回。
7、幼儿进入游戏,教师作为裁判,指导幼儿游戏。
8、活动结束,引导幼儿收拾物品回家休息。
幼儿、教师一起拾的拾、背的背、抬的抬,将活动室场地收拾干净。
活动反思:
喜欢小动物是每个处在学龄阶段幼儿的共性,它们可爱、听话、讨人喜欢。而这一活动,正是在幼儿喜欢小动物的基础上,开展的。原本在设计这一活动时,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发挥想象、大胆创作,试着用各种材料装扮自己。但在实际地操作活动中发现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远远超出了我的设想。
而我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仅以合作者、参与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帮助幼儿,引导幼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动手操作,做中玩、玩中乐,注重了幼儿情感的交流,使整个幼儿真正地达到了教育目的。
《快乐的动物》教案2喜欢小动物似乎是每一位孩子的天性。近阶段,我们班的孩子和小熊猫、乌龟、小鸟等这些可爱的动物交上了朋友,小动物不时地出现在好听的故事里、有趣的儿歌里、好玩的游戏里,它们那生动有趣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孩子。
小朋友对小动物浓厚的兴趣,促使我们开展了以“可爱的小动物”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创造了让幼儿直接感知和体验的机会,通过不同的途径(看、听、讲、画、做)采用多种形式(语言、音乐、美术、体育游戏)帮助幼儿感知并积累了有关常见小动物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奇闻趣事,家长们也特意带着孩子去动物园观看了小动物的精彩表演,使幼儿对动物的情感和了解逐步加深,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在已有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想进一步表现自己对小动物喜爱之情的愿望。
综合活动“可爱的小动物”就是为了满足这一强烈的愿望而生成的。本次活动通过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可选择的环境,以师生共同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游戏情境中主动参与、积极表现、乐于交流。由幼儿自己动手设计、构思、创造、制作等一系列的活动后,充分调动了他们活动的积极性,满足每一个孩子表现与表达的欲望和需求,实现幼儿原有经验的再现、整合与提升。
二、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各种小动物的特征,并运用各种材料将自己打扮成各种小动物。
2、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大胆创造和表现,充分展现自我,感受做中玩,玩中乐的愉悦。
3、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同伴间合作互助,相互交流,体验游戏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1、通过教室内的环境布置、父母提供的参观条件,幼儿积累了有关常见小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材料:广告纸、旧衣服、包装纸、雨披、树枝、吸管、无用的长布、雪碧瓶的盖子、软泡、果冻壳、毛线、一次性杯子、头箍、
蛋糕盒、发夹、羊角球、独木桥等;工具:剪刀、透明胶、双面胶、强力胶。
3、环境:宽敞的活动室。
4、磁带《快乐的动物园》,录音机。
四、活动过程:
1、讨论孩子们心目中“可爱的小动物”。
由于我们在前一阶段进行了相关的主题活动,所以幼儿对小动物的印象极深。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2、引导幼儿回想、讨论各种小动物的特征,试想自己变成什么。
活动中幼儿纷纷发表意见大胆地畅所欲言。
如:路路想要变成一只可爱的小山羊;思思想变换成一头小猪;欣欣渴望自己成为一个惹人喜欢的小花猫……
3、幼儿自主选择各种各样材料,装扮自己。
幼儿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用毛线贴在白色衣服上可以当作绵羊身上的毛,在蛋糕盒上画格子,就成了乌龟背上的壳了,果冻壳做梅花鹿的角……。
4、幼儿互相合作,互相帮助,教师以合作者、参与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制作,为他们出谋划策。
活动中,波波小朋友帮助文文把毛线贴在背上做羊毛,宇宇帮助思思装上了“猪鼻子”,菲菲和佳佳合作共同制作了贝壳装在了背上,珊珊撕下透明胶把果冻壳“安装”在希希头上,一头梅花鹿出现了……
虽然幼儿是初次进行动物的装扮活动,可由于他们已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在此使他们也有了充分展示的舞台,就是利用一些废旧物品来表现自己对动物的喜 ……此处隐藏12767个字……,你又怎么办呢?(教师讲解自己不高兴时的方法,然后请孩子们自己说说自己的办法)
(3)请幼儿用肢体动作与表情表示快乐
请孩子们用你的肢体与你的表情表示一下快乐吧
总结:不开心时,我们想开心的事,当别人不开心时,你就多给他讲讲开心的事。
《快乐的动物》教案15教材分析
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本节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事实上,“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在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的活动中‘使学生真正体会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时让学生用除法表示和计算“谁是谁的几倍”更容易一些。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时,学生学会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和”、“差”关系,并能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对于本节课的主题图,如果让学生找数学信息、提问题,他们肯定会发现两种动物的数量间的“和”、“差”关系,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必然会受到这种定向思维的影响,不利于他们探究和学习新知识(“倍”的关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学生“摆一摆”同时进行“分一分”的等分活动,最后让学生“画一画”这个数学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交流后,让学生发现两种动物的数量之间有“倍”的关系,而且除了用图形表示,还可以用除法表示“谁是谁的几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能力目标:
1、会利用学具摆出或画图形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倍”有关的简单的生活问题。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倍”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方法,能解决生活中和倍数有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保护它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小动物因为有了我们人类的关爱,也向同学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着。你想去看看它们吗?今天大家和老师一起带着对动物的喜爱来学习《快乐的动物》。(板书课题:快乐的动物)
自主探索,获得新知
出示“快乐的动物”的主题图,观察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森林,看,这里真热闹!瞧,小动物们正在开联欢会呢!仔细观察,看看都来了哪些小动物?你认识他们吗?(学生回答)
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师:请同学们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图中的小动物,数一下小动物的只数,并把它们填在方格里。
生1:小鸟12只,小猴3只。
生2:孔雀1只,松鼠2只,小鸭6只。
生3:小鸡8只
师:让我们先看看小猴的只数和小鸭的只数吧!
师:小猴几只?小鸭几只?请你用学具小棒代替小猴和小鸭,在桌上摆一摆。注意:一个小棒代表一只小动物,小猴和小鸭各占一排。摆的时候上下图片对齐,有几只就用几个小棒来表示。(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生:我摆了3个小棒代表小猴的只数,再摆6个小棒代表小鸭的只数。
(指几名学生汇报,教师板贴图片)
师:现在我要请一个同学来帮帮我,在小鸭的只数中圈出和小猴只数同样多的部分。
生:在6个小棒中3个3个分为一组。
师:这样分完之后,我们发现小猴的只数有几组,小鸭的只数有几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小猴的只数有1组,小鸭的只数有2组。
生2:小鸭的只数有两个小猴的只数那么多。
师:小猴的只数是1个3,小鸭的只数是2个3。也就是6里面有2个3,这时我们就说: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
我们还可以用除法算式6÷3=2来表示(板书)
请你当小老师,来说一说,在这个算式中6、3、2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6表示小鸭的只数,3表示小猴的只数,2表示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也就是小鸭的只数有2组小猴的只数那么多)
师:鸭子的只数是猴子的几倍其实就是看6里面有几个3。注意倍不是单位名称,2后面不写倍字。
师:同学们,你们太棒了!小鸡和小松鼠看到你们那么爱学习他们也来凑热闹了,你能用画一画和列式的方式来求一求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只数的几倍吗?(板书: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 )倍。)(自己画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松鼠这一栏画几个圆,小鸡这一栏画了几个圆?几个圆圈分在一起?表示什么?算式是?
生汇报:2个圆,8个圆,2个圆圈分在一起,表示8里面有4个2,小鸡是松鼠的4倍,算式是8÷2=4
师小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最关键的是看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实际上也就是看多的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少的那个数。
师:看着这些动物的只数,你还能出哪些倍数问题呢?
生1:有2只松鼠,有6只小鸭,小鸭是松鼠的几倍?
师:会解决吗?
生:算式是:6÷2=3 小鸭是松鼠的3倍。
师:还有哪位同学有不同的问题?
生2:小猴有3只,小鸟有12只,小鸟是小猴的几倍?
师问:会解决吗?
生2:算式是:12÷3=4, 小鸟数是小猴的4倍。
师:还有吗?(很多生开始举手,想要回答)
师:请你们同桌之间说一说,好吗?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倍”,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来计算。
三、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
考一考:请你用倍说一说。(出示练一练第一题)
<1>第一行有三只小猫,第二行有八只小老鼠
蜻蜓是蝴蝶的( )倍。
<3>出现在这个聚会上,还有我们最熟悉的朋友呢!猜猜是谁吧!(出示淘气、机灵狗比身高图)
师:谁知道这三个标志分别表示什么吗?在这张统计图的右侧有三个问题要考考我们的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统计图,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我们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在原来我们等分的基础上又认识了一个新概念“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要用除法来计算,以后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