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案

时间:2024-07-12 19:01:36
《解决问题》教案15篇

《解决问题》教案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决问题》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解决问题》教案1

课题十一: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P33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你能帮助小强的妈妈,王阿姨,解决她们遇到的问题吗?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例题创设为实际情景)。

二、组织学生辩论,以辩明理。

1、出示例12

①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展示可能出现的三种答案,6。25个、6个、7个)。

②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大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

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明确瓶数取整数,6。25按四舍五入法应舍去25,但实际装油时,6个瓶子不够装,因此瓶数应比计算结果多1个。

2、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

①先独立思考。

②全班交流答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使学生明确,盒数取整数,16。66…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但实际包装时,丝带不够包装第17个,因此个数应比计算结果少1。

3、生谈感受。

师小结:看来,四舍五入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多一点,有时要少一点。

4、生质疑。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P33“做一做”

如何处理的结果?为什么这样处理?

2、P356、7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解决问题》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7页解决问题及练习二十三第13题及15-18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综合应用乘、除法的知识和其他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与他人合作的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综合应用乘、除法的知识和其他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本学期以来,我们学习了许多数学知识,你能说一下在生活中是否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吗?举例说明。

二、复习解决问题

1.出示第129页图中情境

(1)提炼数学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白菜种子16元/包,萝卜种子15元/包,西红柿种子17元/包。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①小组合作:组内先根据情境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②全班交流汇报各小组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按问题难易程度板书,如学生考虑不周全,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如:

6包萝卜种子需要多少钱? 3种种子都要买可以怎样买? 如果只有100元,3种种子可以怎样买?……

(3)小组内合作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注意辅导对此部分知识掌握较困难的学生。

(4)全班汇报交流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相互和反思,教师对学生合理的解题过程要给予充分肯定。

三、练习

1.合作探究练习二十三第14题

出示第14题情境图,

(1)学生先独立完成题中问题:哪个小朋友买的笔记本的总页数要多一些?

(2)根据图中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补充练习

①小明每天早上要沿着长150m,宽70m的足球长跑5圈。他每天要跑多少米?

②从贵阳开往重庆的火车21:30从贵阳出发,第二天早上7:30到达目的地,这列火车每时行47km,贵阳到重庆全长多少千米?

四、全课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

一个修路队每天修路11km,修了20天,还剩80km没有修完,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完成第132页第12题。

《解决问题》教案3

  【学习目标】

1、掌握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

分析题意,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预习】

【探索新知】

香蕉的售价为5元/千克,苹果的售价为3元/千克,小华共买了9千克,付款33元.香蕉和苹果各买了多少千克?

想一想:你能找出题目中的两个数量关系吗?

做一做: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这个问题吗?

讨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例题教学】

例1、有大小两种货车,2辆大车与3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15.50吨,5辆大车与6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35吨。求:3辆大车与5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多少吨?

例2、一个两位数,其个位与十位的数字之和为6,现把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对调,产生的新的两位数比原来的两位数大18,求原来的两位数.

例3、某蔬菜公司收购到某种蔬菜140吨,准备加工后上市销售.该公司的加工能力是:每天可以精加工6吨或者粗加工16吨.现计划用15天完成加工任务,该公司应安排几天粗加工,几天精加工,才能按期完成任务?如果每吨蔬菜粗加工后的利润为1000元,精加工后为20xx元,那么该公司出售这些加工后的蔬菜共可获利多少元?

【课堂检测】

1、已知甲、乙两数之和为40,甲数的2倍等于乙数的3倍,求甲、乙两数。可设甲数为x,乙数为y,可得方程组()

A、B、C、D、

2、已知钢笔每支4元,圆珠笔每支2元,一 ……此处隐藏14903个字……举出来”的心理需求。把学生在操作中的不同围法展示出来,既能进一步突出“围法是多样的”,又能把他们的思维从无序引向有序,从而初步体验有序列举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

2.尝试列举,感受策略。

⑴出示如下

长/米

10

宽/米

1

面积/平方米

10

⑵提问:从表中看,你知道填表时是从长是几米的长方形开始想想的?为什么要从长是10米的长方形开始想起?(板书:有序的)

提示:用22根1米长的木条会不会围成11米或21米以上的长方形?

⑶明确:因为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是22米,所以它的长与宽的和一定是22÷2=11(米)。由此可知,围成的长方形的长最长是10米。

⑷提出要求:你能把这张表接着填写完整吗?

⑸学生填表后,讨论:通过一一列举,你发现符合要求的围法一共有多少种?这个结果与黑板上展示出来的种数是否一样?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求得的结果更加可靠?

⑹进一步讨论:根据列举的结果,你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吗?

⑺指出:刚才,我们通过有条理地一一列举求出了答案,列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策略。(续写课题:——列举。)

【设计说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的思考方法和具体操作过程,列表和画图等辅助手段的作用不可低估。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独立进行列举的思考时,不大可能想到列表,所以上述教学活动先让学生看表,再引导他们根据表中数据的获取过程照样子把表格填写完整,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过程、掌握方法。此外,在让学生填表格之前,赞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要从长是10米的长方形想起”,则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选择合适的“序”进行思考,是保证列举活动展开的重要前提。】

3.反思回顾,加深理解。

⑴提出要求:请大家回顾上面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你有什么体会。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机强调:列举能帮助无们解决一些问题,列举时要注意有条理地思考,对列举出兵结果要进行比较。

⑵进一步要求: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过问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说,并要求他们说清当时是怎样列举的。

追问: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好处?运用列举策略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举可以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列举时要按照一晥的顺序进行思考。

【设计说明: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能使列举的策略意义得以凸显。也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列举的思考方法。对以前应用列举策略解决问题的回顾,一方面使学生可以基于更多的应用案例进一步加深对策略应用过程和方法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感受到策略应用的广泛性,从而更好地体会策略的价值。】

三、拓展应用,丰富体验。

⑴做“练一练”第1题

①学生读题后,启发:从题中告诉我们的条件中,你能知道什么?你打算用什么策略一来判断13:00、14:00、15:00、16:00这几个时刻中,哪些也会发出铃声?

②学生自主尝试解答后,组织交流反馈,重点让他们呈现解题过程,说说自己是怎样列举的。

⑵做“练一练”第2题

①学生讲师后,提问:你能看懂题中的表格吗:填表时首先选定的是哪种荤菜?列举完和各种素菜的搭配后,接着考虑的是哪种荤菜?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②学生各自填表解答后,交流反馈填表的情况,着重让他们说说是按照怎样的中顺序列举的。

③追问:如果先选定一种荤菜,你还能按顺序列举出各种不同搭配吗?

【设计说明:通过解答与例题题材完全不同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策略的价值,巩固运用策略的方法,丰富运用策略的经验。】

四、当堂检测

1.做练习十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集体订正。

2. .做练习十七第2题。

先适当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鼓励他们利用教材给出的表格寻找答案。

2. .做练习十七第3题。

先让学生说说付多少种不同的邮资?如果选3枚、4枚邮票呢?

五、全课小结

《解决问题》教案15

设计说明

1.以猜想活动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上课伊始,创设“让学生猜想用一副三角尺可以拼出什么样的角”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经历猜想的过程,初步体会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2.让拼角活动贯穿教学始终,突出拼角活动的内涵。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拼角活动是一项具有丰富内涵的学习活动,因此要将一系列的拼角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随意拼角可以验证猜想;有目的地拼角可以理清拼角的思路;有序拼角可以明确拼角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三种角,加深对这三种角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一副三角尺

学生准备 一副三角尺 作业纸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猜想导入

1.回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一起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些角的认识?

2.猜想、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你们想继续探究有关角的秘密吗?

师:请看老师手中的这副三角尺,一个三角尺上有几个角?你在三角尺上发现了哪些角?

(学生汇报:一个三角尺上有三个角,在三角尺上发现了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利用手中的这副三角尺可以拼出什么角?

(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结果)

师: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了大胆的猜想,就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随意拼角,验证猜想。

(1)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探究,用一副三角尺拼角,并记录都拼出了什么角。

(2)小组派代表汇报拼出了什么角及拼角的方法。

2.有目的地拼角。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1)知道了什么?

①每个三角尺都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

②要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2)应该怎样做?

①想一想:怎样拼角?

②做一做: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拼的?

④画一画:描出拼成的角。

(3)拼出的角是钝角吗?

验证方法一:目测

《《解决问题》教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